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经典著作 > 伤寒、金匮类 > 伤寒论
编号:10961794
伤寒论序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82KB)。

    伤寒论序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大纲》中提出的语词,注意魏晋以后出现的新词。熟悉三种字,理解实词活用及特殊语序,准确、通顺地语译全文。了解《伤寒论》撰写的学术背景。

    序:文体的一种。一般分自序、他序两种。

    自序主要介绍作者的个人经历、著作的背景、学术渊源、编撰条例。

    他序一般是对该著作的推荐介绍,多赞美夸大之辞。

    有的序是有刻书的人写的,常常介绍该书的版本等情况以及其它学术信息。

    社会背景:

    东汉是多疫的年代。公元二世纪下半叶至三世纪上半叶,疫疠流行猖獗。

    王充《论衡》卷二《命义篇》:"温气疫疠,千户灭门。"

    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

    桓帝元嘉元年(151)正月:京都大疫。二月:九江庐江大疫。

    延熹四年(161)正月

    灵帝建宁四年(171)三月

    熹平二年(173)正月

    光和二年(179)春;五年(182)二月

    中平二年(185)正月

    皆发生大疫。

    建安22年(217),大疫。

    曹植《陈思王集》卷一《说疫气》:"建安二十三年,疫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曹丕《魏文帝集》卷一《与吴质书》:"昔年疾疫,亲故多离(遭遇)其灾。徐(幹)、陈(琳)、应(瑒 )、刘(楨 ),一时俱逝,痛何言邪!"

    第 一 段

    诊:这里指诊病的记录。

    歎:"叹"的异体字。赞叹。汉魏后常用。

    《南齐书·王增虔传》:"善隶书,宋文帝见其书素扇,叹曰:'非唯迹逾子敬,方当器雅过之。'"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载先王遗诏敕后主曰:"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过于所望,审能如是,吾复何忧!"

    《文选·卢子谅〈览古诗〉》:"智勇盖当代,弛张使我叹。"

    才秀:才能突出。

    怪:恼怒;怨恨。表对人及事物的强烈不满。

    《三国志·吴志·诸葛谨传》:"(孙)权又怪校尉殷模,罪至不测。群下多为之言,权怒益甚。"

    《宋书·张敷传》:"(敷)尝在省直,中书令傅亮贵宿权要,闻其好学,过候之,敷卧不即起,亮怪而去。"

    曾[不]:竟然[不]

    [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互文。指[用心深入研究]医学。

    [传统的方术包括:医药、卜筮、星相、计算、炼丹等之类的技艺。]

    《汉书·平帝纪》:"举天下通知方术本草者。"

    疾、厄:互文。这里指疾病。

    《大医精诚》:"若有疾厄来求救者......"

    企踵:仰慕。 同义连用。

    《广韵·纸韵》:"企,企望也。"

    《文选·陆机〈五等诸侯论〉》:"盖企及进取。"吕向注:"企,羡也。"

    《说文·足部》:"踵,追也。"

    孜孜汲汲:急急忙忙迫不及待地。 孜孜、汲汲,皆迫切貌。

    《说文·攴部》:"孜,孜孜,汲汲也。"

    《广雅·释训》:"孜孜、彶彶,剧(遽)也。"王念孙《疏证》:"《问丧》云:'望望然,汲汲然如有追而弗及也。'汲与彶通。"

    《汉书·扬雄传》:"不汲汲于富贵。"颜师古注:"汲汲,欲速之貌。"

    惟名利是务:即"惟务名利"。宾语前置句。特点:用"是"字。

    崇饰:崇尚。同义连用。

    连语:两个同义词连用,表达同一个意思,不能分开来讲。

    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弟十六·连语》(卷四之十六页。P407):"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说者望文生义,往往穿凿而失其本指。"

    《玉篇·巾部》:"饰,章(彰)表也。""章表"即"表彰"。

    《广雅·释诂三》:"饰,著也。"

    《荀子·王制》:"上以饰贤良,下以养百姓而安乐之。"

    崇饰连用,表崇尚义,《史记》已见。

    《五帝本纪》:"少暤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

    魏晋以后大量运用。

    《三国志·魏书·后妃传·文昭甄皇后》裴注引《魏书》曰:"魏史若以为大恶邪,则宜隐而不言,若谓为小恶邪,则不应假为之辞,而崇饰虚文乃至于是,异乎所闻于旧史。"

    《晋书·礼志中》:"重坏(音培)之下,岂宜崇饰无用?"

    又《杜夷传》:"昔魏文侯轼干木之闾,齐相曹参尊崇盖公,皆所以优贤表德,敦励末俗。征士杜君德懋行洁,高尚其志,顷流离道路,闻其顿踬,刺史忝任,不能崇饰有道,而使高操之士有此艰屯。......"

    华其外而悴其内:

    使他的外在(荣华权势)美好,使他的身体损伤。

    华、 悴:形容词使动用法。

    曹植《朔风诗》:"繁花将茂,秋霜悴之。"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皮不存在,毛将附著在哪儿?之:助词。

    毛将安附:即"毛将附安",宾语前置。

    特点:1、疑问句。2、代词作宾语。

    《新序·杂事二》:"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芻。文侯云:'胡为反裘而负芻?'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恃耶?'"

    比喻:赖以存在的基础(皮)已经不存在了,附著在它上面的事物(毛)将依附在哪里呢?

    末、外、毛在文中比喻:?

    本、内、皮在文中比喻:?

    卒[然]:猝[然]。卒,通"猝"。

    邪风之气:邪气。

    婴[疾]:患[病]。魏晋南北朝之后习用。

    震栗:惊恐。栗,"慄"的古字。(一说:栗,通"慄"。 )

    《说文· 部》: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叚(假)借为战栗。"后加"心(忄)"旁作 "慄"。

    钦:恭敬。

    巫祝:这里指运用巫术祝祷等方法治病的人。

    穷:行不通。

    赍:音jī。10。拿东西送人。

    《战国策·齐策四》:"齐王闻之,君臣恐惧,谴太傅赍黄金千金、文车四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

    《论衡·纪妖》:"妖气象人之形,则其所赍持之物非真物也。"

    恣:任凭,听任。

    措:处理,处置。

    咄嗟:怒斥声。

    咄:音duō:短促的斥责声。(哼!)

    《乐府·东门行》:"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嗟:音jiē:怒斥声。嗟来之食。

    [怒其不争]。

    呜呼:哀叹声。呜呼,哀哉!

    [哀其不幸]。

    厥:其。

    毙:这里指死亡。

    毙:倒下(未必死)--不起(死亡)。

    神明:这里指神志。

    异物:鬼的讳称。

    《史记·贾谊传》:"忽然为人兮,何足控抟(炫耀)?化为异物兮,又何足患?"《索隐》:"谓死而形化为鬼,是为异物也。"

    昏迷:昏昧糊涂。同义连用。

    昏:昏愦,糊涂。迷:不辨是非。

    莫:没有谁。

    《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四境之内,莫非王臣。"

    [彼]何荣势之云哉:即: [彼]云何荣势哉!宾语前置。特点:用"之"。

    2005年4月10日上海陈逸飞之死。59岁。

    著名画家、导演、实业家。身家过亿。

    《儒林外史》第一回:

    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

    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及至到手之后,味同嚼蜡。自古及今,哪一个是看得破的?

    进、退:进指出仕为官,退居家为民。

    爱人知人:关爱他人。

    爱己知己:爱护自己。

    知:爱。

    鲍照《咏双燕》:"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爱、知互文。

    《诗?¤卫风?¤芄兰》:

    芄蘭之支,芄蘭荚实已长枝,童子佩觿(西),有个小子已长成,雖則佩觿,雖然装束像成人,能不我知?难道不能与我亲近?......

    芄蘭之葉,芄蘭荚实连着叶,童子佩韘,有个童子已戴决,雖則佩韘,雖然指上已戴决,能不我甲(狎)?难道不能与我亲热?......?

    《宋書·羊欣传》(P1661):"欣 少 靖 默 , 無 競 於 人 , 美 言 笑 , 善 容 止 . 汎 覽 經 籍 , 尤 長 隸 書 . 不 疑 初 為 烏 程 令 , 欣 時 年 十 二 , 時 王 獻 之 為 吳 興 太 守 , 甚 知 愛 之 ." 又见[《南史·羊欣传》(P931)]

    《宋書·謝靈運传》(P1743):"靈 運 少 好 學 , 博 覽群 書 , 文 章 之 美 , 江 左 莫 逮 . 從 叔 混 特 知 愛 之 ." [又见《南史·謝靈運传》(P538)]

    比较:

    《世说新语·假谲》:"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

    知--友--爱

    《文选·谢灵运〈遊南亭〉》[P314上]:"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毛苌曰:"亮,信也。"吕向注:"知,友也。"

    《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有知焉谓之友。"

    《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朱熹《集传》:"友,亲爱之意也。"

    《汉书·王莽传下》:"安友于兄弟。"颜师古注:"友,爱也。"

    古人行文为了强调某种意思,或者为了凑足音节,使句式和谐、整齐,往往使用排偶。如:

    《荀子·臣道》:"君有过谋之事,将危国家殒社稷之惧也,大臣父子兄弟有能比知同力,率群臣百吏而相与强君矫君,君虽不安,不能不听,遂以解国之大患,除国之大害,成于尊君安国。"

    《荀子·富国》:"故使或美或恶,或厚或薄,或佚或乐,或劬或劳。"

    《太平经合校》卷三十七:"令后世日浮浅不能自养自爱,为此积久,因离道远。"

    《丹溪翁传》:"操纵取舍"。

    本篇之:孜孜汲汲、蒙蒙昧昧。

    《贾思诚序》:"左之右之,扶之掖之"。

    蒙蒙昧昧:无知的样子。

    《广雅·释训》:"蒙蒙、昧昧,暗也。"

    惷:通"蠢" 。

    《说文》:"蠢,蠕动貌。"

    《说文》:"憃,愚也。" 从心,舂声。音chōng。

    《说文》:"惷,乱也。"音chǔn。(从心从春,春亦声)

    《抱朴子内篇?¤金丹》:?°万兆蠢蠢,唯知贪富贵而已,岂非行尸者乎??±

    游魂:精气游散。这里比喻没有思想头脑,犹言"行尸走肉"。

    《易·系辞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指人的精神游离出躯体。

    趋世:追赶时代(潮流)。

    驰竞:追逐。同义连用。

    《希麟音义》卷三"湍驰"条引《玉篇》:"驰,逐也。"

    《小尔雅·广言》:"竞,逐也。"

    徇:奋不顾身地追求。以身从物曰"徇"。

    [《大纲》:通"殉"。为追求外物而死。]

    冰谷:"如临于谷,如履薄冰"的缩略语。比喻危险的境地。

    《诗·小雅·小宛》:"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章旨:

    怪--怒其不争--批评当世之士(不留神医药,竞逐荣势,华其外而悴其内)

    痛--哀其不幸--痛惜当世之士(短命而死)

    据修辞手段探求词义例:

    一、据同义连文以求义

    同义连文:又称同义连用。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的组合。

    同义的甲乙两词连用,词语之间具有互相解释的作用。不明甲词,可以据乙词得到解释;不明乙词,可以据甲词得到解释。如:

    孜孜/汲汲;

    崇/饰其末,忽/弃其本;

    患及祸至,而方震/栗;

    神/明消灭;

    举世昏/迷,莫能觉/悟;

    蒙蒙/昧昧;

    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己/知己等。

    二、据同义对举以求词义

    同义对举:为了避免行文重复,在同一语言环境中变换使用不同的文字形式来反复表达大致相同的意义,这种修辞手法称同义对举。

    同义的甲乙两词对举,不明甲词,可以据乙词得到解释。反之,不明乙词,可以据甲词得到解释。如:

    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

    竞逐荣势,企踵权豪。

    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

    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

    感往昔之沦喪,伤横夭之莫救。

    遇災值祸。

    视死别生。

    三、据反文连义以求义

    反义连文: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语组合在一起,表达相反或相对意义的修辞手段。

    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语连用,不明甲词,可以据乙词得到解释。反之,不明乙词,可以据乙词得到解释。如:

    《论衡·率性》:"禀气有厚泊,故性有善恶也。"

    又《诘术》:"口有张歙,声有内外。"

    四、据反义对举以求义

    在同一语言环境中,使用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语,表达相反或相对意义 ,这种修辞手段称反义对举。

    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语对举,不明甲词,可以据乙词得到解释。反之,不明乙词,可以据乙词得到解释。如:

    崇饰其末,忽弃其本

    华其外而悴其内

    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己知己

    第 二 段

    向:接近。后接数量词。

    陶潜《饮酒》诗之三:"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

    《外台序》:"新撰者向数千百卷。"

    《旧唐书·颜真卿传》:"吾今年向八十,官至太师。"

    馀二百:二百馀。

    "馀"表示整数馀下的零头尾数,用于数词或数量词之前。

    斯2659V《大唐西域记》卷一:"城中有一窣堵波,高馀三丈。"

    又:"又佛扫帚,迦奢草作也,长馀二尺,围可七寸,其把以杂宝饰之。"

    又:"王城西北大河南崖旧王伽蓝,内释迦菩萨弱龄齓齿,长馀一寸。"

    《事类赋注》引《北齐书》曰:"在市铜价,八十一文得铜一斤,私铸薄钱,斤馀二百。"

    《伤寒论序》:"向馀二百"。

    《晋书·皇甫谧传》:"汝今年馀二十,目不存教......"

    与此相反,不足曰"减"。

    斯2659V《大唐西域记》卷一:"有僧伽蓝,中有佛齿及劫初时独觉齿,长馀五寸,广减四寸。"

    《世说新语·假谲》:"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

    《水经注》:"广长六尺,高减二尺。"

    《法显传》:"今高减十丈。"又:"凡所游历,减三十国。"

    稔:年。

    《说文》:"稔,穀孰(熟)也。"--一个种植周期。

    年: 《说文》:"年,穀孰也。"

    甲骨文作

    从人戴禾。会意。

    禾稼即熟,刈之束之,以首戴之而归。到周代才把禾穀成熟一次称为一年。

    稔与年盖方音转语。

    祀:一个祭祀周期。

    载:"才"的借字。

    植物的一个生长周期。

    伤寒:外感传染病的总称。

    感、伤:为......伤感,为......悲痛。为动用法。感、伤互文。

    魏晋南北朝时,"感"有"悲伤"义。

    《三国志·魏志·邴原传》裴松之引《原别传》:"师问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鲍照《与荀中书别》:"连翩感孤志,契阔伤贱躬。"

    《风俗通义·愆礼·山阳太守汝南薛恭祖》:"何有死丧之感,终始永绝,而曾无恻容?"

    哀感:《南史·朱异传》:"所生母亡,昭之假葬于田侧,为族人朱幼方燎火所焚,......便哀感如持丧,长不婚娶。"

    悲感:《风俗通义·愆礼·九江太守武陵陈子威》:"生不识母,常自悲感。"

    撰用:选用。撰通"选"。

    (《大纲》:根据......撰写。用,根据。)

    撰,顺着自己的意思而编选。

    平:通"辨"。

    《书·尧典》:"九族即睦,平章百姓。"《尚书大传》作"辨章"。

    庶:或许。

    寻:探究。

    思过半:参"注"。这里指收益不少。

    章旨:撰写《伤寒杂病论》的社会与学术背景。

    第 三 段

    运:使......运化。

    藏:"脏"的古字。

    俞:"腧"的古字。

    阴阳会通:阴阳的交会贯通。

    《太素·邪中》:"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杨上善注:"阴阳异名,同为气类,三阳为表居上,三阴为里居下,表里气通,故曰相会。"

    玄、冥、幽、微:3。深奥精妙。

    极:穷尽。

    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五行(木火土金水有规律的生克制化)使万类运行不息--玄冥幽微,神秘莫测。

    人稟五常,以有五藏:五行(木火土金水有规律的生克制化)使人体五藏正常运行--玄冥幽微,难以穷尽。

    经络府俞,阴阳会通:人体的经络府俞中阴阳的运行节律--玄冥幽微,难以穷尽。

    以上都是说:

    自然与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隐藏在各种现象背后的节律与规律难以穷尽。

    天布五行,以运万类

    玄冥幽微

    人稟五常,以有五藏 才高识妙

    变化难极

    经络府俞,阴阳会通

    自非:如果不是。

    才高识妙:才华与见识高超。识:识别事物的能力。

    理致:道理。同义复用。一般指深奥微妙的道理。

    以往:以来。

    未之闻:即"未闻之"。宾语前置。

    特点:1、否定句。2、宾语是代词。

    念:惦记。

    演:扩大。

    问:探望:

    《论语·子牛》:"伯牛有疾,子问之。"

    务:致力于。

    口给:言辞不穷,滔滔不绝。给:音jǐ(己),足。

    《后汉书·郦炎列传》:"言论捷给。"

    相对:面对病人。

    斯须:片刻。

    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排偶句。

    数句的言下之意:

    极言诊察不全面。

    《内经》:遍诊上(头颈),中(手腕),下(足踝)三部脉。

    《难经》:独取寸口脉。

    不满五十:《灵枢·根结》:"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脏无气(肾); 三十动一代者,二脏无气(肝); 二十动一代者,三脏无气(脾); 十动一代者,四脏无气(心);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肺)。予之短期。"

    短期:死期。

    《尚书·洪范》传:"短,未六十;折,未三十。"孔颖达疏引郑玄:"未龀曰凶,未冠曰短,未婚曰折。"

    决诊:确诊。[判断死生]

    曾[无]:竟然[没有]

    髣髴:参"注"。连绵词。指模糊的印象。

    明堂阙庭:鼻子眉间额头。

    尽不见察:全都没有被诊察。见,表被动。

    视死别生:分辨死生。视、别互文同义。

    章旨:

    1、强调学医者必须才高识妙。

    2、批评世医,强调学医者必须用心精微。

    第 四 段

    "生而知之"等四句:

    亚[之]:比[它]次一等。作动词。

    识:记。"誌"的古字。音zhì。

    《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论语·述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而求之者也。"

    《述而》:"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宿尚:向来崇尚。

    请:请允许我。

    事:奉行。

    斯语:指?

    章旨:明志(请事斯语--学、多闻博识)。

    小 结

    课后阅读

    殊:不同。

    原:本原。

    一:同样。

    贻:遗留。

    咎:罪过。

    委废:废弃。

    使:假使。

    伯益:《淮南子》卷八:"伯益作井而龍登玄雲,神棲崑崙。"高诱注:"伯益佐舜初作井,鑿地而未水,龍知,將決川谷,漉陂池,恐見害,故登雲而去,樓其神於崑崙之山也。"

    矩度:法度。

    恨:遗憾。

    惮:畏惧。

    尽管这样,著书流传教导后世的作者,仍然不免在这方面(指因不明仲景之书专为伤寒而作,因而批评指责仲景之法治疗温病无效)犯错误,那些平庸无为的人,实在不值得责备呀!正因为著书流传教导后世的作者将批评指责仲景的著作的话写在著作中,那些平庸无为的人在疾病难以确诊、左右为难(趦趄:徘徊不前)、犹豫不决的时候,能不毫不犹豫的遵从他们的教导、争先恐后地抢先阅读并且一门心思地(趍,趋。奔向)学习他们的简便著述(指阅读批评仲景著作的后人的时病著作)吗?仲景的法与方废弃大半却不知回头,每天只是一门心思地学习阅读后人简便易学的著作,这就是老百姓没有依靠并且仲景的思想不能阐明的原因啊!

    4、(1):即病谓之伤寒,不即病谓之温与暑。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82KB)